新闻详情
电驱技术进阶背后,压铸工艺如何成为“隐形推手”?
日期:2025-06-30

在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的今天,电驱系统是整个电动新能源车最关键的系统,它的效率、重量和成本直接决定整车竞争力。然而,行业讨论往往聚焦于电机设计、电池能量密度,却鲜少提及一个关键环节——压铸工艺。


事实上,从电机壳体到电池包支架,电驱零部件的轻量化和性能突破,背后离不开压铸技术的持续革新。高真空压铸、一体化成型、半固态工艺……这些“隐形推手”如何助力电驱系统进阶?压铸技术是目前最具性价比的轻量化成型技术,又有哪些顶尖压铸供应商在改写行业规则贡献了巨大的力量,他们用它们的压铸技术改写着行业规则。


电驱技术进阶背后,压铸工艺如何成为“隐形推手”?


一、电驱零部件的压铸需求:轻量化、高精度、低成本


1、电机壳体:传统铸铁笨重,铸铁热传导率差,影响散热,有了高效低成本的压铸技术,使铝合金电机壳成为主流,压铸技术能做出3mm的压铸件,甚至达到2mm依然良好成型,高性能铝合金压铸件的抗拉高强度(抗拉强度≥250MPa)。采用高真空铝压铸电机壳体,相对铸铁减重35%;采用高真空铝合金压铸,甚至达到了40%。近几年更有镁合金替代铝合金的趋势,相对铸铁可减重50%以上,比铝合金压铸件能更轻10~20%(依据车型不同,复杂度不同,设计指标不同和载荷不同有所区别)。


2、逆变器壳体:电磁屏蔽与密封性要求极高,高真空铝合金压铸件能够把压铸件孔隙率控制到(≤0.3%)并集成冷却水道。如特斯拉V3电驱系统将逆变器与电机壳体压铸为一体,减少40%连接件,很好的满足逆变器壳体的需求。


3、电池包结构件:一体化压铸取代钣金焊接,大大提升零部件和汽车整体的结构刚度(达到30%以上),同时降低20%成本,减重20%以上。


二、压铸工艺如何破解电驱行业痛点?


1. 轻量化与强度:采用高强铝合金(如A380,AlSi10MgMn)和镁合金,结合高真空压铸(孔隙率<0.5%),抗拉强度超300MPa,延伸率达到10%,可焊接的压铸件,完完全全的实现减重30%~50%。


2. 高集成度:通过超大型一体化压铸(如6000T以上压铸机)减少零件数量,嵌件工艺预埋镶件/冷却管路,提升结构刚度。


3. 降本增效:开发免热处理合金(如AlSi9MnMoZr)省去热处理步骤,智能模温控制将废品率降至2%以下。


4. 散热与密封:一体化成型随形冷却流道,高真空压铸(≤5mbar)结合纳米涂层实现IP69K防护。


5. 可持续制造:再生铝合金(如ADC12-R)和低碳镁合金减少75%碳排放。


典型案例:特斯拉、蔚来采用一体化压铸减重25%;比亚迪高真空压铸实现IP69K;力劲、伊之密、海天、布勒提供关键设备与工艺支持。压铸工艺正推动电驱向“少零件、高性能、低成本”升级。


“没有压铸工艺的进步,电驱系统的集成化设计只能是纸上谈兵。”——某电驱企业技术总监



来源:压铸快讯微信公众平台